父母要努力做好三件事
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什么时候该管,什么事得管,管到何种程度...如何掌握火候,稍不留意就造成了过分溺爱或放任不管。上幼儿园以来,经与其他同龄孩子比较,发现乐乐在情绪控制这方面还有差距,波动比较大,特别爱哭。比如,刚才还在开心地玩,但一瞬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眼泪已经流出来了,可能是因为某个小朋友不小心碰了她一下,或你还没来得及去做她要求的事情,或是她突然就不想做某件事情了,等等。在眼泪流出之前,她并没有解释或说明,就直接开始哭了,只有你事后再问她时,她才解释为什么哭。并且老师也反映说乐乐的整体情感并不是很喜悦,很多时候总是一副不高兴的样子,有时容易开小差,以至于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尽情地投入地全身心的去开心玩耍,似乎总有心事在想。总结一下就是:不爱表达,感情脆弱敏感。只要见到妈妈,更爱哭,莫名其妙地哭。偶尔下班早去接乐乐,乐乐见到妈妈的第一感觉是很开心,随后就是很委屈地哭。每天她都希望妈妈去送她上学,接她回家。给她解释说妈妈上班,每天上下班时间总是和幼儿园的时间不一致,没法去接送她,她总是很失望。今天早上六点多,我起床去洗漱,乐乐醒来一看,哇哇大哭,爸爸问为什么,她说怎么妈妈不见了,她想要妈妈。我赶紧过去看她,她已经哭的眼睛红红的了。我又是安慰又是解释,终于不哭了,又躺下睡一会。但是一直不高兴,七点了,我要去赶班车了,要乐乐和妈妈笑一个,说再见,她一点都不笑,很郁闷地和我说再见,然后还是说要我早点回去接她。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开始怀疑,我这样早出晚归到底值不值?
其实,我也明白,乐乐以前也爱哭,但是不像现在这样敏感脆弱,这么爱哭,为了让乐乐上好一些的幼儿园,我们搬到她爸爸学校这边住,我上班早出晚归,和乐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了,她似乎觉得妈妈不管她了,妈妈距离她远了。乐乐从很小很小,就不能听别人说谁谁没有妈妈,小动物没有妈妈她也会很难过地哭上一会,现在她好像没有妈妈一样的感觉,没有安全感,没有依附感。所以经常会想妈妈,会难过,进而发展的很情绪化,波动较快,思想不集中。这些,肯定与我是有关的。最近一段我的情绪也不稳定,没有以前那么开心,笑声和歌声都少了很多,与她玩耍时也没有以前那么投入和用心。我知道,乐乐和妈妈一直都形影不离,乐乐虽小,但很了解妈妈,妈妈的情绪也影响着乐乐的情绪。我已经意识到这些的严重性了,我要改变自己,也在改变我的乐乐。乐乐,妈妈希望你是快乐的孩子,是开心的,是幸福的。以前妈妈为了情感可以牺牲一切,现在妈妈为了乐乐也可以牺牲一切。请愉悦起来吧,妈妈和乐乐!
看到一篇文章,总结的很好,我也要为做个合格的母亲而努力,努力做好三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目前情况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做的不够好,基本没啥习惯),引导孩子学会学习(远远不够,努力找法子)
转贴如下:
杰出父母努力做好三件事
在教育:杰出父母只做三件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文章来源:http://guchunli1065.blog.hexun.com/38433420_d.html#comments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