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读书笔记
小宝开学快一个月了,一切还好,之前老盼着上学,现在也得偿所愿。
可能之前“预防针”打的比较多,再加上姐姐做榜样,小宝还是很适应学校的生活的,在课堂纪律、作业完成、字迹工整各方面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上学之后也就算进入了赛道,距离起跑线越来越远,不管之前做了多少准备,开弓没有回头箭,就得奔着目标勇往直前。可目标是啥?考上好的初中、考上四大,然后清北,这只是算是人生的一个个台阶吧。
偶然翻到一本书《不管教的勇气》,书上的一句话立刻就吸引了我:教育的目标就是“自立”
。
作为焦虑父母的一员,恨不得把孩子培养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贯古今,才华横溢,可最终的目的是啥呢?
是仅仅让他们生活的比自己好一些吗?这个“好”有什么衡量标准吗?这个问题真的是见仁见智。
还有一件事,许多父母认为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帮助,可事实经常夸大。
我个人的想法是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人格,可以自己来选择、来判断,而且这件事情越早完成越好,因此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引发了共鸣。看下去,顺便写个读书笔记给自己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的个体心理学
自立的三大条件
1. 能够独立做出选择
2. 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3. 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这方面有在做,还不够。父母的想法就是孩子小,纪律性、自我约束性、判断能力不够,因此很多事情就代办了。应该涉及到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要和孩子商量,给出建议和做法,并针对每种建议和做法可能带来的结果予以明确,让孩子自己衡量并作出选择。
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都有自己的人生,和任何人都没有可比性,也无法比较,也没有现成的路和经验可以照抄照搬。让孩子明确自己的作用和价值,不要攀比,做最好的自己就OK了。
不要把孩子当孩子,要把孩子当朋友,多谈心,交流,这方面要继续加强。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沟通交流应该更加重要了。
批评无法改变孩子的行为。
为什么要批评?批评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每次批评之前都应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是有意还是无意,分析一下孩子的行为从而拿出更有效果的解决方案。
批评的时候对孩子应该说:你要再认真一点就更好了,这样他会记住“认真”两个字。而如果说:你不要粗心大意,那他就会记住“粗心大意”。孩子总是会朝着“你不要怎么怎么样”的方向前进。
并非人人都会对你好言相向
换句话说,你不可能同时让所有人都满意。让孩子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的,这不是一件坏的事情。有时候受到别人的批评或职责,也不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可能仅仅因为羡慕、嫉妒或者观点立场不同而已。让孩子试着明白,试着理解这样的事情,会独立判断对方的言语和行为,无疑使社交能力得到锻炼。
父母可以试着问孩子“你还有没有什么能做的呢? ”之类的话。 孩子一定会干劲儿十足地回答:“嗯, 有! 您放心吧! ”
小宝容易钻牛角尖,对自己不满意就生闷气。下次试一下这个方法,看看有没有效果。
父母常常说“都是为你好才说这些”, 但很多情况下不过是借着爱的名义来支配孩子。
这点我还没有,我也比较反感这样的方式。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只能由孩子自己决定。
父母干涉的理由往往是认为小孩子小,啥也不懂,干脆我直接告诉他目标就好了。可是,其实人生真的可以千姿百态,没有必要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都走一样的路,那样的人生多乏味啊~多给孩子开几扇窗,让他多了解不同的人生,在他无法抉择的时候告诉他,不着急,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多看看书,最后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父母的话越有道理孩子越不愿意听, 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就等于输给了父母。
任何人的内心都不愿意当个提线木偶,任何支配、指令性的话语都会让人反感,只是有时孩子害怕父母而委曲求全。
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气
”。 他们必须去面对一些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问题。
试着多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会增强他的自信心。
要想发现孩子的真实面,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必须调整好心态。一定要意识到: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跟理想有差距,但这个孩子是我无可替代的重要的人。
孩子是上天恩赐的礼物,孩子是上天恩赐的礼物,孩子是上天恩赐的礼物,多念几遍有奇效。
孩子迟早会离开父母而独立。
在孩子离开时不是让他大包小包的带着各种零食、玩具,而是让孩子具备自我生存的能力。
既然是孩子的人生,父母基本上也不能横加干涉。的确,在父母看来,孩子经验不足。所以,父母想要在孩子的目标选择问题上出谋划策,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父母是想要孩子尽量避免失败。但是,只要不是致命的错误,父母阻止孩子犯错其实等于转移本应由孩子去面对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这是对孩子的骄纵。
父母要做朋友,倾听者,而不是“指挥家”。
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随时能够调整目标方向。
学习终究得由孩子自己来完成, 即使父母也无法代替孩子学习。 如果不学习的话, 责任也只能由孩子来承担。
这个道理父母要明白,更应该让孩子早点明白。
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
。
只有那些认为孩子与自己不平等的人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教训孩子。
一定要尊重孩子。
每天平安无事地活着就很可贵。
原以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竟然做到了才会大力地进行表扬。
不要时刻想着表扬孩子,平常的时候可以说,嗯,还不错哟,我在你这么小的时候还不会呢,加油(•̀ᴗ•́)و
如果教导孩子学习是父母的责任, 那父母就有必要想办法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何寓教于乐是门学问,还好数学方面我做的还可以。
没有必要时时盯着孩子。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如果没有收到孩子的求助, 父母绝对不能妄自采取行动。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有时孩子并不买账。
没有“坏父母”, 只有“笨父母”。
如果有虐待孩子的父母, 世人都会对其严加声讨, 但却不知道反思
自己的育儿方式。
仅仅是爱孩子还远远不够。努力学习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只在孩子用语言好好表达诉求的时候答应他们。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愤怒正当化。
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孩子害怕而疏远你。
并不是考好了就一定有好的未来。
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上的麻烦都始于对别人课题的介入。
恐怕没有人愿意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孩子也是一样。
懂得获取新知的快乐。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会主动学习。
要想帮助孩子, 就必须让孩子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关系。
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只是会学习的书呆子。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一个在其他方面没有自信的孩子不可能唯独在学习方面有自信。
自信有普适性,无论孩子在哪一方面取得自信,都会带来其他方面的进步。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友好待人。
掌握知识需要付出努力, 但学习绝不是令人望而却步或者必须拼命忍耐的苦差事。
不仅仅是说学习医学必须认真刻苦, 学习本身就是需要持续一生的事情。
只有能够通过合作体会到自己对他人有用的孩子才能够喜欢自己,进而树立可以独立解决包括学习在内的各种课题的自信。
父母一定要向孩子传达出这样的想法:父母是在真心为我的人生考虑。
父母还必须提醒孩子千万不要被卷入网络犯罪活动中去。
如果能够在学习之外的地方做出某些贡献, 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 就会随之树立起直面学习的勇气。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解决课题的自信。
对于孩子来说,不会的事情太多,遇到不会不懂的事情或问题怎么办?我个人常对孩子说:要多动脑,多想想,不要问题一来就喊爸妈。要学会分析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然后逐个解决。父母就要学会如何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这就像做数学题一样,把问题和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通过问题和已知条件逆向推理,最终形成解题思路。还要敢于面对问题,不管问题的大小,首先要有敢打敢拼的精神,然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解决,哪怕最后没有解决,也比一上来直接放弃投降要强一百倍。
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其他的都是借口,只是想不想的事情。
建议父母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 而要礼貌地跟孩子说“谢谢”之类的话。 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孩子自立, 也就是帮助孩子拥有独立解决自己人生课题的能力。
不要把孩子当做孩子,起码在精神方面,要有和孩子平等对话的意识,把孩子当做好朋友、玩伴,互相学习和进步。
孩子一定要成为一个不仅知道索取而且更加懂得给予的人。
其实不光大人好为人师,小朋友也一样。有时候还应该告诉小朋友,看到别人有困难时,应该先问一下对方需不需要帮助,也许对方想自己解决问题呢。
孩子们学习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也不是为了将来出人头地,而是为了自己能够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
要让孩子明白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它只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
父母首先必须打消“学习很辛苦”这一观念, 也不可以存在“现在好好学习, 将来就会轻松”这样的思想。
学习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不要纠结于孩子的毛病,如果天天说,反而加深了他的印象。要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利用闪光点的光芒改掉孩子的毛病。
逃避课题或者中途放弃的孩子往往都不喜欢自己,没有自信。
半途而废比失败更可怕。
自卑感是促使人进步的原动力。
要让孩子学会和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每当孩子有所进步,可以说对孩子说,你比过去更加厉害了。设定目标也应该台阶式循序渐进,这样孩子才不会对着远大的目标望而生畏。
要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孩子取得成功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回头看,让孩子明白正是有着这一路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有现在的成果。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骄不躁,坚持,不放弃。
父母仅仅了解一般意义上的孩子还不够, 必须理解每天实际接触的孩子并懂得如何应对。
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
没有一样的人生,给孩子最大的帮助,无论孩子选择哪条路都行。
分清父母能够决定的和不能决定的。
不要干涉,不要纠结,要清楚你想要的和孩子想要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