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要点
一 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
- 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述为:等边对等角。
-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 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 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角对等边。
- 反证法(reduction absurdity):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 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定理:有一个角等于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
-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 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 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法,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互逆命题:在两个命题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
- 逆定理: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
-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述为“斜边、直角边”或“ HL ”。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角平分线
- 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 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度平分线上。
二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关系
- 不等式(inequality):一般地,用符号"<"(或“$\leqslant$”),“>”(或“$\geqslant$”)连接的式子叫做~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
- 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 不等式的解集(solution set):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
- 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
- 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空心圆圈不包含、实心圆圈包含
4、一元一次不等式
- 一元一次不等式(linear inequality with one unknown):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1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 通过图象观察不等式的取值范围
- 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了问题中两个变量满足某些特定条件时的状态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system of linear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 ~。
-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 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
三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图形的平移
- 平移(translation):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 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 一个图形依次沿 x 轴方向、y 轴方向平移后所得图形,可以看成是由原来的图形经过一次平移得到的。
2、图形的旋转
- 旋转(rotation):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 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任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中心对称
- 中心对称(central symmetry):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这个点叫做它们的对称中心(centre of symmetry)。
-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线段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 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旋转后的图形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4、简单的图案设计
四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
- 因式分解(factorization):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2、提公因式法
- 公因式(common factor):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
- 提公因式法: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
- 负号要提出来
3、公式法
- $a^{2}-b^{2}=(a+b)(a-b)$
- $a^{2}+2ab+b^{2}=(a+b)^{2}$,$a^{2}-2ab+b^{2}=(a-b)^{2}$
五 分式与分式方程
1、认识分式
- 分式(fraction):一般地,用 A,B 表示两个整式,A$\div$B 可以表示成 $A\over B$ 的形式。如果 B 中含有字母,那么称 $A\over B$ 为~,其中 A 称为分式的分子,B 称为分式的分母。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 约分(reduction of a fraction):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
- 最简分式: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
2、分式的乘除法
-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3、分式的加减法
-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 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称为分式的~。
-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4、分式方程
- 分式方程(fractional equation):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
- 增根:使分式方程的分母为零的根
- 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通常只需检验所得的根是否使原方程中分式的分母的值等于零。
六 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 平行四边形(parallelogram):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
-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 定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定理: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称为~。
3、三角形的中位线
- 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4、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 定理: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2)\cdot 180°$。
- 外角(exterior angle):多边形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
- 定理: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 360°。
综合实践
- 生活中的“一次模型”
- 平面图形的镶嵌(密铺)